湾商视野|刘景萍:抢占人才“智”高点 高水平构筑“一苑多区”的侨港澳人才聚合平台

湾商视野 

文/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文化促进会副会长 刘景萍

刘景萍

个人简介

我会副会长刘景萍女士现任广东东铁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和广州市七彩澳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同时也是广东省侨联委员,广州市政协委员,广州市侨联委员,广州大湾区促进会副会长,广州市工商联常委,广州市侨青会副会长,增城区政协委员,增城区总商会副会长,增城区侨界青年联合会会长。

正 文

继美国纽约湾区、美国旧金山湾区和日本东京湾区之后,粤港澳大湾区成为世界第四大湾区。积极推进中国(江门、增城)侨梦苑华侨华人创新产业聚集区等港澳青年创业就业基地建设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下称《纲要》)明确赋予增城的建设使命。增城区政府也印发了《关于打造侨梦苑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产业集聚区”的实施方案》(下简称《方案》),同时印发了《关于促进侨梦苑创新产业集聚的政策举措》、《增城区侨梦苑分园区及入驻项目评审管理办法》两个配套文件,形成了增城区推动侨梦苑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创新产业集聚区”的任务书与施工图。

《方案》指出,广州增城“侨梦苑”是由国务院侨办与广州市政府发起共建的国家级创新创业平台,也是增城区首个由地方政府主导建设与运营的创新创业平台,肩负着为增城区集聚高端人才、营造创新氛围、构建创业生态、促进产业转型的战略任务。其总体定位为华侨华人创新产业集聚区、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广州东部高新技术产业研发孵化示范区。

增城侨梦苑建设的主要目标是,按照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总体部署,紧密对接省、市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实施方案的中长期目标,携手粤港澳联动建设侨梦苑,推动核心创新平台和关键创新节点高质量发展;推动侨梦苑在原有基础上面向全区,打造“一苑多区”,形成各园区资源共享、功能互补、产业联动、错位发展的覆盖全区的一体化发展格局。

增城区是《纲要》核心战区,但在人才体系建设上正面临瓶颈,人才流失、引才失效已成为制约增城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增城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桥头堡,广深港商贸的黄金走廊,相较而言具备更加发达的产业集聚、教育、医疗、交通资源和消费市场,而这部分显著吸引企业、人才落地、特别是侨港澳优秀人才的传统优势并未得到持续的政策扶持,也面临被周边市区超越的挑战。

为此,建议完善财政倾斜政策,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一、完善政策体系,为侨港澳人才发展提供政策保障,针对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人才设置特色化、差异化评价指标,有效解决人才评价标准单一问题。把企业产值、税收贡献、知识产权等指标作为评价人才的重要标尺,突出导向性,有效激励人才服务地方发展;探索推行信任制审批,人才做出承诺即可享受政策,事后再提交相关证明材料,提高了政策落实效率。

二、在增城区人才优惠政策基础上,增加增城特色助力措施,建议区政府通过灵活配置人才公寓、创业办公场所、新能源汽车、定期发放消费券等方式,重点解决在增人员“衣食住行”的生活成本压力问题。破题人才梯队培养,构筑基层人才链。如设立人才积分卡制度,由企业选定优秀基础人才,配合积分累计,对分值达标者认定高级人才身份,对分值靠前和进步幅度巨大的人才予以一定物质奖励或政策便利。在区内建立侨港澳人才驿站,高水平构筑一苑多区的侨港澳人才聚合平台,完善人才交流制度,对入驻驿站的基层人才提供“传帮带”服务。

三、建议牵头制定针对已引入侨港澳人才长期在增城工作的奖励机制,作为当前人才制度的有益补充。

四、发力传统优势领域,打造增城首位度。硬件上,建议区委区政府出台传统优势领域的持续支持政策,保持增城区的差异化竞争优势。软件上,畅通人才晋升、本地培养渠道。专业技术技能上,建议区教育局积极争取各类技能考核、证书考核落地我区,保障各类考试我区考点全覆盖。积极开展企事业人才职称晋升专项服务工作,积极开展申报预告知、申报辅导、入企宣传、定点代办等专项服务,畅通人才晋升培养渠道。思想政治上,依托党校资源开展针对企业人才的继续教育,为企业人才搭建稳定、高端的交流平台。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